2008年1月25日星期五

博客十不该

博客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增加流量。我们经常谈论如何获得流量,加强我们和博客读者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今天想写点东西告诉你,如果你想要增加博客流量,你不应该做哪些事情。

  1. 不该忽略你的读者:如果你的读者花费时间去读你的博客并留下评论,说明他们只得回应,进行有价值的对话。
  2. 不该消失:正常发文。不要让读者怀疑你是不是放弃了这个博客或者被外星人绑架了。保持内容更新来留住读者的兴趣,让他们不断回来访问。
  3. 不该匿名:发布一个有用的"About Me(关于我)"页面告诉你的读者你是谁,以及你为何写这个话题的博客,或者能让读者眼睛一亮觉得你的博客与众不同,从而对你的博客产生兴趣。
  4. 不该用广告纸包住你的博客:让你失去潜在读者最简单的办法是,用广告包住你的博客,让读者找不到内容。减少混乱。
  5. 不该什么都不告诉读者:在每篇文章里给读者一些有意义的信息。这并不意味着每篇博客都要有1000字。相反,10个字能说清楚的文章,比长篇的垃圾文能有价值。
  6. 不该过分敏感:当你写博客的时候,你在线发布的你的观点让别人看。显然会有人不容易你的看法。不要哭泣。相反,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一下,并从中学习。
  7. 不该忘记你的文字会在线保留很长、很长时间:当你在博客或者其他地方写下文字的时候,不要忘记你的文字将会在很长时间内保留在网上。慎重写博。
  8. 不该忘记链接:链接到你的源泉,链接到喜欢的文章,链接这里,链接那里,链接到每个地方。我可以用个口号来进行概括第8条:"添加链接,社会化网络的工作!"
  9. 不该忘记校对:博客们很忙,当然,在我们会在这里或那里出现很多拼写错误。但是过多的错误会让人觉得这个博客和作者很业余,会驱使他们离开并寻找看起来更专业的资料。
  10. 不该让读者登录或注册才能留下评论:不仅注册会浪费时间(人们的时间总是不够用),而且很烦人。登录或注册的过程很容易让人们放弃他们想要在你博客上对话的想法。

你在写博过程中,有违反这些规则的吗?

(译者注:总统博客的广告过多,看起来也违反了其中的一些规则-__-)

原文:Top 10 Blogging Don'ts

中文:博客十不该

翻译:总而言之,统而言之



反恐演习

新闻重庆铁路公安特警在列车上演练反恐下,一位河北的网友评论:

请问,你们能挤上中国的火车吗?还反恐呢!

来自:糗事百科

“很黄很暴力”——媒介霸权的终结者


"很黄很暴力"——媒介霸权的终结者


在"很黄很暴力"风靡网络之前,恐怕没人会相信在《新闻联播》露脸会受到打击报复,但一位13岁女孩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刻板成见。

也 许那位女孩说的是她亲身经历的事实——"上次我查资料,突然蹦出一个窗口,很黄很暴力,我赶快给关了。"也许是媒体授意她说的谎话。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 则《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的新闻在《新闻联播》播出的第二天(2007年12月29日),国家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的官方网站联合发布《互联网视听 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真就准备"净化"网络视听了。《新闻联播》立竿见影的效果,让舆论有理由相信,那则新闻十有八九是为政府即将出台的政策打头阵的宣 传,而非客观的报道。而那位天真的女孩,有意或无意地被喉舌当工具使了。

这次,霸权媒介失算了,新闻的效果适得其反。观众不但没有按照霸权媒介的意思解读新闻——相信净化网络视听环境真的迫在眉睫,反而嘲弄起霸权媒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黄很暴力"的出现是一个时代的转折,标志着受众不再心甘情愿做霸权媒介的奴隶了,要觉醒了。

从 符号学的角度来看,信息传播就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信息的生产方,就是编码者,信息的消费方,就是解码者。信息通过特定的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就在这个 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生成。如果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纯粹由机械来完成的话,那么信息的意义在这个传递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比如电脑与电脑之间相互传递数字 化的信息,两边一模一样。而信息在人之间的传播就不一定了,由于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解码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作为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把人解码的方式分为三种:优势解读(Preferred Reading)、妥协式解读(Negotiated Reading)、对抗式解读(Oppositional Reading)。

所 谓"优势解读",是指受众解读文本时完全迎合编码者的意思,解读出来的意义符合编码者的期待。第二种"妥协式解读",是指受众尊重编码者的意思,但并不完 全按照编码者的期待去解读。第三种"对抗式解读",是指受众把编码者的意思抛到脑后,解读出来的意义与编码者相互对立。

这三种解读方式无所谓优劣,本应酌情选择。但是,由于不同人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的占有也有强弱之分,甚至出现信息霸权和信息奴隶。如果编码者掌握了信息霸权,那么它会强迫解码者采用优势解读的方式,因为这样解读出的信息完全符合霸权者的意思。

从 抽象的理论回到现实。以我们的教育为例,学生从上小学起,在解读一篇课文时,就被告知,只能按照钦定的中心思想去理解,去死记硬背。学生被迫接受的这种解 读方式,就是"优势解读"。谁敢采用"妥协式解读",就可能考试不得分,更不要说"对抗式解读"了,可能会被视为异类。于是,本该是启发式的"教育",成 了强制性的"灌输"。

在胡萝卜加大棒的"教育"下,"优势解读"成了我们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解读方式。于是,我们学会了屈服、顺从和"善解人意"。个人的想象力、批判精神和自我判断力逐渐丧失,甚至荡然无存。

于是,霸权媒介播什么,我们就看什么,它怎么播,我们就怎么看,管它说得对不对、合不合理。因为我们的自我判断力已经被阉割了嘛。

但 是,网络的出现,逐渐开始挑战,甚至是瓦解霸权媒介。虽然目前的网络仍容不下不和谐的声音,但是,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和人际性的特点,让某些信息像快速繁殖 的细菌一样,瞬间传遍网络。尽管也能很快就把它清除得一干二净,但只要大家看过了,它就已经存在,是不可能从大脑中抹去的。"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 已经飞过。"

网络使得信息编码多元化。同样一件事,让霸权媒介来讲述和让普通百姓讲述,所传达出的意义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 的。起初大家觉得网络上所传递的信息与霸权媒介不同时,可能怀疑网络的权威性。但当网络总是与事实很近,而霸权媒介总是离事实很远时,受众就开始由疑窦丛 生发展为转换心目中的权威。

要挑战固有的媒介霸权,力量太分散也是不行的。网络时代,天各一方的人,不再是通过霸权媒介来沟 通,而是"私下"沟通。分散的力量开始整合,开始发挥影响力。直到有一天,它的力量壮大到不只是对霸权媒介的荒谬性提出质疑,而且还能嘲讽、甚至推翻,于 是曾经固若金汤的霸权开始分崩离析,甚至自身难保。

(特别说明:不管"很黄很暴力"这句话是不是那位女孩的心里话,为了她免受舆论的伤害,在讨论和使用"很黄很暴力"这句话时,都不要再提她的名字和传播有关她的图片和影像了,毕竟她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



http://item.feedsky.com/~feedsky/my1510recommded/~5935685/46259466/1488582/1/item.html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