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3日星期三

李开复:新一代互联网的七大趋势

2006年初,应《世界知识》出版社及其总编辑沈国放的邀请,我与互联网协会主席胡启恒女士一同做了一个关于互联网发展趋势的讨论。参加讨论以前,我整理 了一下思路,归纳出了七个我认为可以代表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的要点。在讨论现场,我和胡启恒女士就这几个趋势以及其他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有 建设性的沟通和交流,还回答了现场观众提出的许多很有意义的问题。讨论结束后,我将这七个有关互联网发展趋势的论断以及我在此次讨论中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整 理了出来,形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篇文章。

  应当说,在现在这个时候讨论互联网发展方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一方面,互联网从幼年期的生机勃勃,到泡沫时期的大幅震荡,再到最近几年的调 整、复兴和稳步提高,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一大批新兴的应用或服务类型得到了市场的检验,许多成功的企业开始进入了健康成长的时期,中国等发 展中国家的互联网应用已经与世界接轨。但与此同时,因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均衡,互联网中又存在着网瘾、侵权、欺诈、色情等一些不良现象,许多人对互 联网的未来表示了担忧。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知道,明天的互联网到底是一个充满欢乐与智慧的"地球村",还是一个到处是混乱、躁动的"垃圾场"?未来的人们会 怎样看待互联网?未来网络中的虚拟世界会以怎样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迎接新一代的互联网?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否可以很好地解答人们面临的这些问题,但它至少可以帮助那些对互联网的前途感到困惑的人们重树信心――因为我自己对互联网 的发展前景是充满信心的。这种信心既来自我对互联网技术的长期关注和深入理解,也来自我在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企业中的亲身实践。互联网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 产物,互联网也是人们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的最好工具,正如胡启恒女士在访谈中所举的例子那样,云南边远地区一位经营小旅店的藏族青年可以通过互联网招徕生 意,联络欧美各国的游客,这不正体现了互联网在帮助人们沟通、促进全球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吗?我想,未来的互联网一定可以成为人们生活的中 心,可以通过最先进的技术和最智能化的手段,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与快乐。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不但是我们在信息时代中创造出的最伟大的奇迹之一,事实上,它也是最近五十年 来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影响最大的技术因素。只要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就不难知道,没有什么东西能像互联网那样深入到个人生活、人际交往、教育培 训、游戏娱乐、企业管理、金融商贸、国际交流乃至爱情婚姻、生老病死等各个层面,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像互联网那样同时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不同肤色、不同种 族、不同背景的人吸引到一个虚拟的大世界里。今天,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同时还在以相当高的速度增长。人们对互联网的热情以及对更新、更好的网 络应用的期盼似乎从来都没有减弱过。

  应当说,今天的互联网仍然处于其"童年"时期,但短短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就涵盖了早期的资源共享、随后的网络冲浪、世纪之交的电子商务浪潮以及 最近几年博客等新应用模式的蓬勃兴起等一个个令人回味的"精彩瞬间"――这不得不让我们对新一代互联网的美好前景充满期待。新一代互联网究竟会向什么方向 发展?哪些新应用类型会在网络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什么样的网络文化最有活力也最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我们该如何解决互联网中已经出现并始终困扰着我们的 诸多问题?互联网真能让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从中受益吗?

  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但从今天互联网世界里业已呈现出的诸多迹象看来,新一代的互联网的确已经离我们很近很近了。例 如,今天的搜索引擎技术已经可以将不同来源(互联网、企业内部网、个人电脑)、不同类型(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和不同特质(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 据)的信息内容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并通过统一而又丰富的检索渠道提供给最终用户;方兴未艾的"博客文化"已然成为了在互联网上凸显"平等"、"个性"、" 反传统"等新一代网络精神的代言人;新一代社区应用既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网民最大程度地聚集在一起,也可以将关键词检索、商品交易、个 性化空间等更为丰富的网络元素纳入社区应用的范畴……这些新技术、新应用以及新文化的产生似乎都在预示着,在未来的几年里,互联网的世界会陆续发生更多、 更重要的变革,身处网络世界中的人们不但会目睹这些变革深刻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全过程,也会作为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亲身参与到这些变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之 中。

  根据我个人的分析和判断,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或即将呈现出以下七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或许会演变为新一代互联网的内在基础,或许会成 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兴用户群体或新应用模式的发源地,但无论是从技术层面、用户层面还是文化层面来考察,这七大趋势对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的发展来说都是 至关重要的。

  平等的互联网

  互联网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即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相同的技术手段、以相同的方式获取信息或享用服务,也体现在文化层面 上,即不同语言、不同渊源、不同类型的信息内容可以平等地在网络上传播,不同规模的企业或团体都可以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上平等地发布信息并完成商务或社会活 动,拥有不同需求和不同爱好的个人则可以平等地选择自己参与网络活动的方式及内容。其实,今天的博客文化已经很好地反映出互联网在文化层面的平等:在博客 世界里,普通网民与影视明星(如徐静蕾)、商界名人(如潘石屹)或知名作家(如韩寒)拥有类似的舆论阵地(博客站点或页面)和平等的发言机会,都可以根据 自己的意愿选择特定的话语方式,并在自己与阅读者之间建立起以话题或文章为中心的影响和互动关系。这种文化层面的平等先是极大地促进了普通人参与网络世界 建设的积极性,反过来又因为凝聚了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内容而极大地丰富了网络信息的内涵,推动了互联网向更深层次的平等不断发展。

  从长远来看,互联网的平等有着更加深远的含义,技术的平等为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信息共享又为人们平等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 最好的保障,这样的良性循环必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例如,Google公司有一个名为Google Video的产品,用户可以利用该产品下载或上传视频文件,但需要支付一定的收看费用。这样的思路其实很简单,别的公司也推出过类似的产品。但仔细想想, 这些产品今后也许会对电视、电影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比方说,我是一个戏剧或电影专业的学生,那么,即便没有电影院线的支持,我自己也可以将自己的 Video作品放到网上供所有人观看。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获取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将来,更多的多媒体的内容(视频、音乐、动画……)都可以通过 网络来创造和传播。通过互联网,不但人人可以成为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甚至在将来可能成为导演……由此发展下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的主人,成为主动 创造或管理信息的高级网民。

  另一个与平等相关的概念也很重要。互联网兴起时,人们使用过这样一个词――"消除媒介"。最初这只是一个很"酷"的说法,并没有真正影响到人 们的生活。但今天,这样的说法已经慢慢变成了现实。过去,在媒介甚至在社会其他领域,如果不考虑技术因素的话,谁拥有更多信息谁就会拥有更多财富,人们靠 拥有更多信息来获取更多财富。例如,股票分析、房地产中介等行业可以收取很高的佣金,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有价值的信息。但有了互联网之后,每个人都可 以平等、方便地获取股票、房地产等信息,不经过中介反而可能更方便。在过去的世界里,独占信息者可获暴利;而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信息共享带给所有网民更大 的价值。今后,很多东西都可以放在网上交易,这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无摩擦、无障碍的交易平台。对广大用户来说,这是个福音;但对从事传统中介行业的人来 说,却是不小的挑战。这必然会在经济上造成行业重组和重新分配,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无所不在的互联网

  网络无所不在。今天的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网络普及的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像。我们有理由推断,网络会在不久的将来真正实现连接每一个人、每一件电子设备的目标,真正将信息和服务内容发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例如,十几年前,一些公司推出了网络计算机(Network Computer)的概念。按照当时的设计,一台网络计算机里面几乎不预装任何软件,通常也没有大容量的存储器,但只要将它接入互联网,用户就会得到最 新、最好的软件,享受到最好的网络服务。在十年前,这是一个失败的计划,因为当时的技术和网络条件还远不成熟。但最近,类似的计划正在变成现实。比方 说,MIT的Negroponte 教授推出了"平民电脑"计划――800元人民币就能买一台电脑,软件应用则以基于网络的软件服务(有不同的商业模式)为主。因为硬件成本急速下降,加上可 以免费使用的开源软件,800元以下的"平民电脑"计划便有了实现的可能。类似的构思非常有创意,对消除数字鸿沟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按照这一趋势发展 下去,即便在一些低收入地区,上网也会越来越容易,而主要用于上网的计算机则将更容易使用,因为它们不需要安装软件,不需要终日被防毒、杀毒、升级、修复 等问题困扰。

  和电脑的普及相呼应的是,手机、PDA、智能家电等可以上网的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知道,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 互联网用户三四倍,这是一个特殊的"中国现象"。在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里,大部分用户在使用手机上网前都有用PC上网的经验,他们大多会用手机上网来补充 PC上网的体验。但在中国、印度等国家里,更多的用户在使用手机上网前甚至都没有用过PC,这种现象对中国来说是个很大的机会,基于手机等移动平台的网络 应用和网络服务必将飞速发展起来。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广一些,我们甚至可以假设,未来任何可以插电的电器都能上网,都可以提供上网的体验。当计算无所不在的 时候,手表可以上网,电视可以上网,汽车也可以上网。但这时,网络上的数据有可能日趋繁杂和混乱,每个设备上的数据都需要同步,所以,用户更需要集中式的 存储和服务,以便在任何设备上都可以用完全一致的方式访问自己存储在网络上的数据,使用自己最喜欢的软件服务。基于这一思路,未来在互联网上供大家使用的 超级数据中心和超级服务中心会成为最重要的应用模式之一。

  无国界的互联网

  互联网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个真正无国界的媒介。虽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域名和各自的文化特点,但互联网还是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 区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可以自由交流、自由表达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分布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球迷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搜索到德国世界杯决赛阶段 每一个赛场的卫星照片和三维模型;在这个平台上,来自亚洲各国的歌迷们以完全相同的疯狂程度追随着Rain等"超人气偶像",除了IP地址不同以外,我们 几乎无法从歌迷们的网络行为中判断出他们来自哪里……通过互联网,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都可以使用网络上的信息服务,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 看不到地域的障碍,也察觉不出不同民族或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

  今天,在这个无国界的世界里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一个普通中国人想到美国或是德国的网站上看一条信息,外语水平必将成为他能否顺利 浏览信息内容的必要前提。这也正是包括Google在内的许多公司之所以要大力发展机器翻译系统的原因所在。过去,机器翻译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前 苏联、美国都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做了多年的研究,但他们都在上世纪70年代遇到了瓶颈――机器翻译的质量非常糟糕,甚至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笑话。今天,情 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无国界的互联网为机器翻译带来了新的机遇。因为互联网上已有的大量数据都可以被用做机器翻译系统学习和训练的素材,翻译软件在海量语料 和快速计算的基础上相对准确地翻译目标文本逐渐成为了现实。例如,Google公司就有效地利用全球网络爬虫所搜来的信息做了相当有价值的工作,包括将所 有汉英对照的网页信息都收集起来,再据此进一步确定每个短语甚至每句话的翻译方法。目前,Google已经搜索并处理了几十亿个双语对照网页,并创造了一 种类似小孩学习语言的机器学习方式,让计算机自动从大量实际语料中掌握翻译的"技巧"。目前,Google培养的这个自动汉英翻译员已达到高中水平了。这 是Google正在研究的课题,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产品,但希望不久的将来,世界上所有人都能从中获益。

  互联网=人际网

  互联网已经慢慢演变成了真正的人际网,即人与人沟通而不只是人与信息沟通的网络。在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的帮助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通过互 联网延伸到了此前不可能触及的地方;在新兴的网络社区中,人与人可以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可以自由地相互交流,也可以快速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或 相似的人;在Wiki等新型信息平台上,人们可以共同参与知识库的建设和更新;在SourceForge等开源社区中,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特长 有选择地参与到开源项目组中,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工程师一起并肩工作,开发出最为开放的软件产品……当个性不同、特点不同的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属于自己 的"人际空间"时,"虚拟"的互联网对于"实在"的人类社会的影响力就会真正体现出来了。IT界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叫"Metcalfe法则",即,如果有 n个人上了网,由此产生的效益将与n2成正比。这一定律揭示了人际关系可能为互联网带来的巨大能量。如果考虑到我们此前说过的"计算无所不在",即人们可 以使用不同的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找到任何人,那么,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就会更加方便,互联网上的人际关系也会更加紧密。

  当然,方便的沟通也会带来一些负面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首先,当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他人并与之沟通的时候,恶意信息就有了泛滥的可能。相比之下,今天由垃圾邮件引发的问题可能就是"小问题"了。人们将会需要更聪明的软件来确定"我要不要接受来自某人的信息",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和更先进的技术来解决此类问题。

  其次,互联网虽然平等,但在社区类应用(如BBS)越来越强大的情况下,少数人可能由于利益驱动或其他原因在虚拟社区中发表有煽动性的言论。 网络本来是平等的,但少数人具有煽动性的发言的确有可能让网民无法分辨真正的多数和真正的少数。这需要更好的网络环境来促使人们自律,而不要让类似的倾向 把平等的网络环境变成少数人恶意影响多数人的舞台。

  此外,我希望我们不要把互联网当做唯一的交流中心,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是不能用其他方式取代的。人际交流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虽然很多 工作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但是,机器和网络永远不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信任、关怀等方面的交流。我们可以用互联网来辅助人际间的交往, 但不要让互联网成为一个虚拟的"牢笼"。

  举例来说,在中国,Web 2.0快速地成长。尤其是那些有中国特色的论坛与博客每天都有数亿次浏览量,更是令全世界瞩目。众多网民乐于在这个新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传递新的信息, 彼此帮助,互相讨论,充分地发挥了互联网平等、实时的特性。各个社区把全国各地的网友拉近,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也增加了社会的和谐。Web 2.0应该是一个中国互联网领先世界的大好机会。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这个平台上,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心的现象:

不实信息、虚假信息。借用公共平台在网上发出不实的信息,引人注意。

  吸引眼球、故弄玄虚。内容与标题脱节,用引人注目的煽动标题,吸引了眼球,但是也误导了读者。

  论证贫乏、攻击平台。缺乏论证但是指向明显,攻击竞争对手,成为负面信息散布平台。

  没有边界、侵人隐私。公开他人私生活,伤害到别人的隐私、自由、名声。

  虽然互联网是一个平等的平台,但是当我们拥有一个这样民主、平等的话语公共平台的时候,当我们因此而被赋予更多权利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警醒与自律。我希望作为中国的网民和网站:

  在表达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就事论事。我们都有说话的权利,但是没有造谣的权利。

  我们不要轻易听信谣言,更不要去传播。

  说话前请三思,想想是否会对别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听到别人的是是非非,别急着下评论。

  如果怀疑一个未经证实的新闻,我们要站出来,质询它的正确性。

  举报违反论坛规则的帖子。

  少点击、回复那些明显煽动性的标题。

  不要过分地转载那些未被证实的帖子。

  希望每一个Web 2.0的用户都能做到:

  凡事小心求证;避免故弄玄虚。

  凡事客观讨论;避免损人利己。

  凡事就事论事;避免毁谤造谣。

  凡事传播信息;避免侵人隐私。

  在我们的努力下,中国的Web 2.0 一定会走入更美好的明天。

  智能化的互联网

  就像电脑会不断向智能的方向发展一样,未来的网络也会更加智能化。

  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搜索引擎都还相当"笨拙",丝毫不"善解人意"。例如,一个网络爬虫来到某个网站,它只能看到其中的文字信息并 将它们收集起来,并不理解这些文字背后的意义。用户搜索的时候,搜索引擎通常只能用关键词做字面的匹配,而不能发掘出文字背后的更多信息。对于更复杂的搜 索,如"找出中关村离我的公司最近、最便宜的出租公寓,两室一厅"的搜索,目前还没有一个智能的搜索引擎可以很好地处理,因为用户输入的这条搜索词并不见 得能与网页文字完全匹配。其实,在一个智能化的网络中,数据不应该是无序的,也不应该是简单的一串串文字,而应该是有序的、有结构的信息。例如,在与"公 寓出租"相关的信息中,应包含地区、地址、经纬度、价格、押金、面积等可以被识别与检索的内容。如果我们可以把类似的信息存储在网络中某个类似数据库一样 的位置里,互联网搜索时也像从数据库提取数据那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检索,那么,上面的搜索需求就不难满足了。甚至,智能化的搜索引擎还会告诉你:"目前 还没有找到您中意的公寓,但未来出现相应房源的时候,我们会立即通知您"。

  这种智能化的服务在将来是可以做到的。Google公司已经推出的一个产品――Google Base就是朝管理结构化信息并提供智能检索这个方向迈出的一小步。

  个性化的互联网

  今天,网络世界里的所有信息是聚集在一起的,因为聚集才有力量。但未来,除了聚集以外,网络还应该有针对性地为每个用户提供他最想看到的信息。

  在信息和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定制方面,目前许多网络公司都提供了各不相同的解决方案。例如,现在到搜索引擎输入一个关键词,你会发现,搜索引擎 显示出来的广告是很有针对性的。如搜索"北京鲜花",屏幕上的广告几乎全是与北京花店相关的。其实,这还不算完全的"个性化",搜索引擎只不过是看到了你 的搜索词,知道该卖给你什么东西而已。可以想像一下,今天你提供了搜索词,网络就可以为你介绍相关的产品,那么未来,能不能不需要提供搜索词就做到这一点 呢?例如,网络能不能像一个得力助手一样,既知道现在你想买什么产品,也知道过去你买过什么,你住在什么地方,收入多少,女朋友的生日是哪天,去年送了她 什么东西,今天是否需要类似的礼品,等等。只要让网络知道这些个性化的信息,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当然,创造这种个性化的体验还涉及很多隐私问题,需要信息安全、信用体系和法律制度等相关方面的严格保障。在个人隐私得到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实现了个性化的互联网必将成为我们每个人最好的"生活助理"。

  以互联网为中心

  过去的互联网只是人们查询信息或获取服务的辅助手段,并不是人们生活的中心,但今天,互联网正在向中心演变,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扮演起最为关键的核心角色。

  例如,过去我们总在讨论如何让互联网帮助图书馆提供书目检索服务,帮助教师提供网络教学应用,或是帮助传统媒体发布信息。但今天人们经常讨论 的问题是:如何将图书馆、传统教学和传统媒体变成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操作模式。比方说,过去人们在图书馆搜索信息,而今天,利用Google Book Search或类似的产品,我们可以将全世界的书都扫描成电子版本,人们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世界各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检索并阅读自己喜欢的任何一本 书。这样,图书馆就成为互联网这个信息中心提供基础资源的服务平台了。再如,我们在搜索引擎提供的学术搜索服务中可以找到大量的论文资料,这省去了我们跑 图书馆翻检或请教导师的麻烦。此外,许多传统媒体如电视台、报社等都已经将自己的网站变成了人们访问该媒体的"第一门户",读者或观众可以首先在网络上快 速获取信息摘要或重要的信息内容,然后再转向传统媒体以获得更深入和翔实的信息资料。

  在网络教学方面,还可以谈一谈我亲身的经历:七年前,我在中国聘用过很多高水平的程序员,今天我又聘用了很多中国程序员,我发现,中国程序员 的水平比七年前又有了大幅的提高。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进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互联网这个平台能帮助学生们掌握最先进的知识。即便在中国国内学习,计算机 科学系的学生们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MIT、卡内基。梅隆、斯坦福等一流高校的教学资源,可以向世界上最著名的专家学者请教问题。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学生们学 习知识的主流方式,而不再只是辅助课本教学的技术手段,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中心地位已经不可动摇了。

  新一代的互联网正向我们走来。那是一个平等的、无所不在的、无国界的互联网,那也是一个可以充分支持人际交流的、智能的、个性化的互联网,它 必将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中心,成为推动世界和中国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同时我也坚信,在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道路上,拥有大量高素质的网民,拥有强大经济 实力和优秀人才资源的中国一定会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没有评论:

Powered By Blogger